“我国核电装备正处于‘爬坡上台阶’和‘走出去’能力成熟的关键时期,失去了核电建设与发展的连续性,失去了持续的依托工程,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与人才队伍的培育和稳定上都要面临衰退,刚刚形成的国产化进程将会停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计接受 《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给处于 “核电热”中快速膨胀的相关设备厂商、储备人才等踩了一脚 “急刹车”。事实上,目前业内对于核电“提速”的呼声不绝于耳,他们普遍认为,能源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核电加快发展速度,希望尽快启动国内核电重点项目的审批,核电“走出去”亦时不我待,希望给予不同技术路线的机型 “路条”,进行示范工程验证,推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型加速出海,抢食全球核电大蛋糕。
核电产能期待快速释放
“我们希望尽快启动,毫不犹豫地发展核电。”中核新能源公司总经理钱天林难掩内心的急迫,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董事长王寿君、国核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明弹等政协委员也纷纷表达了对加快国内核电发展脚步的急迫心情。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我国核电行业只有此前已通过审批的江苏田湾核电站二期、中核集团的辽宁徐大堡项目、中广核集团的广东陆丰项目和中电投集团的山东海阳二期等项目被获准开工建设,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新项目获得审批。尽管事故发生前,我国确定了“加快发展核电”的目标,并掀起过一股“核电热”,但事故发生后,所有新建核电项目审批紧急叫停。
不过,相关信息显示,今年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开工一批核电项目。业内人士表示,核电项目审批已于2012年年底陆续开启,目前有6至7个核电站获得批文,并已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但目前尚未正式宣布开工。
最新完成的 《核电中长期发展调整规划》显示,到2020年全国核电装机目标为8000万千瓦。而此前业界普遍预期值为6000万到7000万千瓦。由此可见,相关部门重启核电新建项目审批程序正在加速推进。根据目前对2020年前项目建设进度的预测,按CPR1000堆型的核电站平均单位投资为1.2万元/千瓦,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的50%左右测算,设备投资总需求为4800亿元左右。
“根据现有的信息,我国今后每年的核电市场预期为2~3台机组,未来核电装备制造的产能必将出现放空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将会在2014、2015年陆续出现。但从目前看,国内核电装备市场形势总体上是供大于求。如果核电建设不能做到持续、稳定、均衡,不仅经济损失巨大,而且会丧失全球背景下的核电新一轮发展机遇。”王计告诉《中国电力报》记者。
为核电装备“走出去”打好基础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推动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被首次写入报告,核电出海已是大势所趋。但由于近两年国内核电发展步伐大幅放 缓,影响到设备厂商的积极性和专业人员的储备。不少业内人士担心,一旦错过走出去的战略机遇期,则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追赶。
实际上,核电“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能够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的出口,带动国内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和技术服务企业整体“走出去”。目前,我国核电工业已经具备走出去的基本条件。
“我国是全球四个拥有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成功研发了10万、30万、60万、100万千瓦的核电技术,拥有17台运行和28台建设核电机组,在建机组规模世界第一,并已经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先进核电技术和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30多年连贯的核电建设及运行,不仅积累了后发优势,而且培养壮大了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和人才队伍。”钱天林说。
王计也认为,我国在建核电站多为二代加及三代压水堆核电站,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拿新近投运的核电站来说,各项技术指标与国外并无差距。就核电站装备而言,我国与国外的主要差距在装备的研发创新上。我国正在实现追赶和超越,消化掌握核心分析技术,不断建设关键试验装置,推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堆型(如CAP1400等),研制多种四代核电堆型(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钍基熔盐堆等)。
不少专家表示,应尽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扫清“走出去”的专利障碍,同时迫切希望有关部门给予不同技术路线的机型“路条”,进行示范工程验证,以提高核电技术在国际市场拓展中的说服力,为加速抢食全球核电大蛋糕打好基础。
2014 © 版权所有 四川华宇电力有限公司 地址:成都市高新区益州大道中段722号复城国际T2栋703-712室(益州大道与天府二街交叉口) 蜀ICP备12023879号-1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